金庸筆下的俠士,雖然以俠骨柔情者居多,但也不乏以一身武功、滿腔理想,企圖闖出一番天地者。《鹿鼎記》中的第一大俠──陳近南,就是復國主義的熱情之士。
 
 
 陳近南本名陳永華,原是鄭成功手下謀士,後來成為鄭軍軍師。鄭成功由臺南鹿耳門攻臺,陳近南曾率兵衝鋒;之後鄭經反攻大陸,陳近南也曾在鎮江大破清軍。大約是這些實戰經驗,使陳近南認為「反清復明」是可期的。
  陳近南的功業更在平臺之後:鄭成功治臺,陳近南屯田辦學、興利除弊,百姓尊之為「臺灣諸葛亮」。在中國大陸,陳近南則組織江浙閩三省未及退臺的鄭成功舊部成立「天地會」,進行反清復明的地下活動,以總舵主之尊,號令群雄。
 
  金庸曾以一種先聲奪人的氣勢來塑造陳近南:「平生不識陳近南,就稱英雄也枉然。」
  

陳永華的故事
 
 
明永曆16年(1662),鄭成功趕走荷蘭人,收復台灣。從此後 20多年間,鄭氏政權以區區彈丸之地,對清廷造成極大的威脅。明鄭所以能發揮這樣巨大的力量,當時的「諮議參軍」陳永華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。
 
陳永華,字復甫,福建同安人。原本是位儒生,明亡時,棄文從武,加入反清陣營。鄭成功父子對他都十分尊敬。鄭經並請他出任相當於宰相的「諮議參軍」職務,擔負起經營台灣的重責大任。

陳永華建設台灣,以「足民食」為起點。他親往各地,教軍屯田,儲備糧食;教民煮糖晒鹽,以利民生;教匠燒磚,改善民居。同時劃定行政區域,勵行里甲互保,使民眾安居樂業。衣食俱足後,又興建台灣首座孔廟,獎勵教化。同時規劃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來培育、拔擢人才。
曾文水庫這個畫面應該很多人都不陌生吧

明鄭以台灣這樣的小島,卻要養活數十萬軍民,財政負擔的沉重可想而知。在陳永華的策劃下,明鄭的船隊乘風破浪,不但與南洋、日本、歐洲各國進行活躍的海上貿易;同時更突破清廷海禁政策的封鎖,直接打通閩、浙、粵等地的通商管道。其外貿收入不僅使台灣自保有餘,並能伺機進軍大陸,反清復明。不料,永曆34年,鄭經軍事失利,從大陸撤退。陳永華因為「自慚護駕西征無效」,而鬱悶不樂,加上感染流行病,不久竟病逝。軍民聞訊,無不痛哭失聲。陳永華死後,葬在今台南縣柳營鄉,後來清朝把他的骸骨遷葬回泉州,現存的僅是空塚。此外,民眾為感念他的德澤,還設廟祭拜,就是今日府前路上的「永華宮」;「永華路」同樣也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。
至於其他傳說,最著名的應當屬「天地會」。陳永華曾化名為「陳近南」,以「玄天上帝」信仰為掩護,成立天地會這一祕密組織。該會以異姓結盟,拜天為父,拜地為母,尊化名為「萬雲龍」的鄭成功為龍頭大哥,從事反清復明的行動。日後並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流派,成為讓清廷頭痛不已的秘密社會勢力。

諸葛亮與陳永華 
 
「讀奇書,懷往古,賢材異士人爭慕。訪茅蘆,三禮顧,四海英雄無數。  子房出,諸葛復,安平天下群魔舞。競民知,逐國富,試問乾坤誰主﹖」 (調寄「漁歌子」)
中國從漢末到三國,是一個人才輩出、英雄並起、奇謀屢現、異事迭生的精彩時代。在那個時代,劉備「得相能開國,生兒不象賢」,以天時地利之末,在「爾來四萬八千歲,不與秦塞通人煙」的偏安之地,建立了蜀國。諸葛亮本為布衣,躬耕於南陽,苟全性命於亂世,不求聞達於諸候,因劉備三顧茅蘆寄以大事之知遇,乃臨危受命,夙夜憂勤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,令後人不勝唏噓。在三國諸英雄中,諸葛亮不見得擁有歷史的最高功業,卻得到後人最高的評價。杜甫以詩贊曰:「諸葛大名垂宇宙,宗臣遺像肅清高,三分割據紆籌策,萬古雲霄一羽毛」。其實諸葛亮十分幸運,諸葛亮在隆中就對劉備說以三分天下之大計,但迄今無人責其「意圖分裂國土,破壞國家統一,為中華民族之罪人」。
諸葛亮為恢復漢室而七次北伐,將與漢室無關的蜀國人民帶入戰爭,以致生靈塗炭,迄今也無人責其「殘民以逞,以百姓為雛狗」。依司馬光「資治通鑑」及陳壽「三國志」的記載,在赤壁之戰中,「羽扇綸巾、談笑間,檣櫓灰飛煙滅」的英雄是周瑜,而不是諸葛亮,孔明借東風只是三國演義中的神話。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寫的諸葛亮,其實不是歷史上的諸葛亮,而是羅貫中心目中的絕代才德卓絕之士,羅貫中把諸葛亮完美化了。在羅貫中的生花妙筆之下,世人心目中的諸葛亮,神機妙算,忠貞節烈,千古不朽。
       其實在台灣史上,陳永華的才略、治績與諸葛亮相當。在日人川崎繁樹與野上矯介合著的台灣史中,稱陳永華「有經世之才,長於時務。鄭經經營的台灣政策,泰半出於陳永華的方寸之間」。連雅堂的「台灣通史」稱陳永華「開物成務,體仁長人;仿其行事,比之於諸葛武候」。 陳永華與諸葛亮均有經世之才,均生於亂世,均受知於朝代末的一方之主,所輔主君之後均非賢肖,且二者最後均孤忠而死。然而不同的是,諸葛亮有個千古知音羅貫中,陳永華卻缺乏有生花妙筆、絕世才情的千古知音,所以迄今默默無聞。金庸的「鹿鼎記」中韋小寶的師父陳近南,雖然寫的是陳永華,然而與歷史上的陳永華相去甚遠。
沒有荷馬、柏拉圖、亞里斯多德的希臘,也許像埃及一樣,無甚風華。沒有羅貫中的三國,也像魏晉南北朝一樣,無足為觀。五百年後的台灣又像什麼呢?台灣的荷馬和羅貫中何在?
 
 
1. 生平
陳永華年輕時,通過科舉,取得龍溪生員的資格。1648年,清軍攻陷隸屬鄭成功的同安,陳永華的父親陳鼎被清軍殺死,陳永華便投靠鄭成功。鄭成功讓他陪鄭經讀書,但他沒有接受鄭成功授與的官位。
1662年六月,鄭成功逝世,鄭經繼位延平王,並且任命陳永華為諮議參軍。這時在台灣的黃昭擁立鄭襲繼承延平王和招討大將軍。鄭經就帶著陳永華一同進攻台灣,擊敗黃昭的軍隊,結束這場內鬥。
鄭經於1663年回到廈門後,發現鄭泰之前和黃昭有私下聯繫,對他產生疑心,想要逮捕鄭泰。陳永華向鄭經獻策,要鄭經假裝前往台灣,刻金廈總制的印章給鄭泰,宣稱把金門、廈門的防務交給他。鄭泰收下印章,前來廈門答謝,鄭經就將他監禁。
1664年,鄭經在金門、廈門被清荷聯軍擊敗,退往銅山島。這時人心不穩,投降清朝的人很多,就連鄭經身邊也有人力勸降清。但是陳永華和洪旭勸說鄭經,投降的人很多都是奴僕、商人之類,謊報是明鄭的官員,才得到清朝優厚的賞賜。萬一投降後,得到的待遇不理想,那可是被當作笑話看。鄭經於是放棄投降的念頭,退往台灣,並且將國政都交給陳永華處理。
1674年,鄭經響應三藩事變而渡海西征,任命陳永華總制東寧,負責後勤作業。1680年,鄭經退返台灣,陳永華被當權者馮錫範、劉國軒排擠,陳永華見勢不可為便主動解甲歸田。1680年七月逝世,後葬於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(今台南縣柳營鄉果毅村)。
2. 史載
連橫《台灣通史》提到:「陳永華,字復甫,福建同安人。永華聞父喪,即棄儒生無,究心天下事。時成功延攬天下士,接見後,與談時事,終日不倦。大喜曰:『復甫今之臥龍也。』授參軍,待以賓禮。」
在日人川崎繁樹與野上矯介合著的《台灣史》中,稱陳永華「有經世之才,長於時務。鄭經經營的台灣政策,泰半出於陳永華的方寸之間」。連橫《台灣通史》稱陳永華「開物成務,體仁長人;仿其行事,比之於諸葛武侯」。另外,連橫又評:「永華為政儒雅轉粟餽餉,軍無缺乏。
及經歸後,頗事偷息,而馮國範、劉國軒忌之。三十四年春三月,請解兵。經不聽,既而許之,以所部歸國軒。」
有人認為他輔佐鄭氏父子的功業有如諸葛亮輔佐劉備、劉禪父子,而稱陳永華為「鄭氏諸葛」。
2. 1. 經濟
為解決軍隊糧食不足的問題,陳永華鼓勵明鄭將領進行軍屯,以米為最重要的農作物。甘蔗也是農業發展的重點之一,將甘蔗提煉出砂糖,再作為商品販賣給日本、英國。
此外,當時台灣民眾,只會用煎熬海水來製造食鹽,因此鹽的品質很差。陳永華為了改良製程而引進淋滷曬鹽法,流程大概如下:先在鹽田附近挖水溝,使海水淋到沙土上形成鹽土,再將從鹽土提煉出的鹽滷,拿去結晶池經過日曬得到一顆顆的鹽粒,提升鹽的品質。
還有,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,造成台灣物價的上漲,尤其以布料最嚴重。陳永華建議鄭經買通清朝將領,進行走私,貨物得以流入台灣,穩定了物價。
2. 2. 教育
為了推廣儒家思想,在陳永華的建議下,1666年台灣第一座孔廟於卓仔埔完成。另外在地方上設立學校,只要年滿八歲就要入學。陳永華還制定科舉辦法,在天興州、萬年州,每三年有二次州試,合格後再通過府試、院試,就可進入太學就讀,以培養政府官員所需要的人才。此外,為了推動漢化,陳永華對於入學的台灣原住民,特別免除他們的徭役。
2. 3. 治安
陳永華引進保甲制度,來維持地方秩序。以十戶為一牌,十牌為一甲,十甲為一保。人民無論遷徙、職業、婚姻、出生、過世都要透過保甲向地方官員報備。在治安考量下,陳永華還禁止賭博。
3. 文物古蹟
3. 1. 陳永華將軍墓
陳永華原本和他的妻子合葬於赤山堡大潭山(即今台南縣柳營鄉果毅後)。明鄭滅亡後,清朝把兩人的遺骸,遷葬於同安,原來的墓碑就此荒廢。直到日治時期,被一位日本人發現,墓碑上刻:「皇明贈資善大夫、正治上卿、都察院左都御史、總制、諮議參軍、監軍御史,諡文正陳公暨配夫人淑貞洪氏墓」,墓碑才得以保存下來。1954年,在發現墓碑的原處,蓋了一座衣冠塚。
位於柳營之衣冠塚
3. 2. 永華宮
現在位於台南市孔廟附近的永華宮[,原本為祭祀廣澤尊王的廟宇。另有民間神祉哪吒三太子木像,今安座於台南慈聖宮,與另一觀音木像皆為陳永華於永曆十八年從泉州南安所迎來。清治時期當地信徒打算重建廟宇,於1750年重整完成後,為了紀念陳永華的政績,就將廟名改為永華宮,並且供奉陳永華的神像。
永華宮
三樓才是奉祀陳永華的神位所在
給咱們台灣諸葛亮上柱香吧
 
4. 與天地會的關係
鄭成功是明末清初民間秘密組織-天地會(即洪門的創始人;陳永華是天地會的實際傳承者,化名陳近南,奉令分派五位大將至各省聯絡志士反清復明;由於陳永華在會內地位崇隆,因此至今洪門在陳永華誕辰時均會予以祭拜。身為天地會的傳承者,諸多傳聞流傳於文學創作,如金庸寫的《鹿鼎記》。據洪門高層人士指出,天地會在清朝時代一直是個有許多化名的秘密結社組織,到了晚清末年,革命黨人如歐?甲、陶成章、章太炎公開指出天地會的創始者為鄭成功。辛亥革命後,天地會的秘密任務方為世人所知。有一段少林寺征西魯傳說,提及少林僧兵擊退西魯番,少林寺卻遭清軍焚毀,殘存五僧拜萬雲龍為大哥,並以陳近南為香主,五僧分往各省傳佈天地會思想,成為天地會的五祖。
 

台灣談起民族英雄鄭成功,幾乎無人不知、無人不曉,但提到陳永華,了解其生平事蹟者就相當有限。陳永華輔佐鄭成功父子,人稱「鄭氏諸葛」,對台灣早期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開發,有極大的貢獻。如今由官方推動陳永華追思祭典活動,盼能還給他應有的歷史地位。
 陳永華其父陳鼎,任同安縣教諭,清軍入福建時自縊身亡。鄭成功開府廈門,揭起抗清大旗,陳永華以弱冠之齡,經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,與鄭成功談論時局,深得鄭成功賞識,讚譽說「永華乃今之臥龍也」,於是授予諮議參軍,並委為鄭經之師。
 鄭成功收復台灣後,僅一年便英年早逝,世子鄭經繼位,軍國大事必先諮詢陳永華,陳亦竭智盡忠,勇於任事。為了建設台灣成為反清復明的基地,陳永華親自踏查台灣南北各地,進行屯田墾殖,使軍隊和人民都能豐衣足食,農閒時則進行軍事訓練。這些屯田的地方經多年發展,已成為繁榮的城鎮,從「鎮」、「營」、「協」等地名,依稀可追尋昔日寓兵於農的痕跡。
 陳永華將東寧都城劃分為東安、西定、南寧、鎮北四坊,坊設「簽首」管理事務,都城外劃為二十四里,行保甲之法,同時獎勵農桑、追捕盜賊,人民生活日趨安定。早期移民台灣的漢人和平埔族一樣,住屋都以竹子、茅草搭建,陳永華在柴頭港、歸仁、六甲等地設立磚窯,教工匠以黏土燒製磚瓦,使台灣人民的居住品質大為改善。
 台灣的糖與鹽,曾是出口賺取外匯的黃金產業,兩者都可看到陳永華的遠見與魄力。他教導民眾在旱地種植甘蔗,並引進榨汁製糖之法,然後販賣到日本、呂宋等地,每年可賺取數十萬銀兩。他見平埔族製鹽技術甚差,煎出的鹽苦澀難嚥,於是改革製鹽方法,築鹽埕於海濱,鋪以碎磚,引水入池俟其發滷,潑而曬之,所製的鹽雪白精純廣受歡迎。他所建的「瀨口鹽場」,遺址位於現在台南市南區,被譽為台灣鹽業發源地。
 陳永華不但是經世的長才,對台灣的另一項重大貢獻,就是文化建設。永曆十九年(一六六五年),台灣各項制度已經粗具,經濟建設也步上軌道,陳永華奏請建孔廟、設學校,以培育人才,所倡導的學校教育,有學院、府學、州學、社學等完整體系,為台灣教育奠定良好基礎,台南孔廟號稱「全台首學」,陳永華的功績不容抹滅。
 為了紀念陳永華,台南市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永華路、永華國小,還有供奉其雕像的永華宮,台南縣北門鄉也有一個永華村。除此之外,與陳華有關的史蹟與景點,還有陳德聚堂、赤山龍湖巖、柳營果毅後衣冠塚等多處,值得後人追思與憑弔。
 鄭成功驅逐荷蘭人,有開疆闢土之功,長年受到官方與民間祭祀,具有崇高的歷史地位;事實上,陳永華輔弼鄭氏父子,才是台灣開拓史的重要推手。台南縣府首度委託舉辦「紀念明鄭陳永華諮議參軍開台三四六週年祭典」,具有緬懷前賢、崇德報功的意義,同時也能豐富大台南文化與觀光的內涵。

bob x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     臺灣的原住民部落都曾渡過一段,由獨立自主淪落至由外來政權統治的歷程,其中的差別或許只是時間的早晚。臺灣西南海岸平原上,所謂西拉雅語族「四大社」之一的麻豆社,在17世紀20至30年代之間,正經歷了由「最強大的部落」一變為隸屬於荷蘭東印度公司治下的過程。相較於荷治下的其他諸部落,麻豆社所經歷的這個過程最早、最突出,資料也最豐富。過去與麻豆社相關的研究多以人類學的角度,報導所挖掘採集的遺址文物;本文則試圖以上述的歷史進程為經,以進程當中原住民、荷蘭人、漢人三方的三角關係為緯,編織起麻豆社從強大到衰微的歷史。 

         在麻豆社(唯一仍沿用古地名之四大番社)自主地位淪喪的過程當中,1629與1635是兩個最重要的時間點;前者是麻豆社挑戰荷蘭人地位的開端,後者則是荷蘭人徹底擊敗麻豆社,將其納入統治的時刻。依此可將整個歷史過程劃分為三期:1624-1629為「接觸與觀察階段」,雙方探察彼此的實力,思索如何應對;1629-1635為「衝突階段」,雙方的力量較勁從檯面下的試探一變為檯面上的全面衝突;1635年以後為「穩定臣屬階段」,麻豆社遭荷蘭重創,雙方簽定條約,麻豆社臣服於荷蘭。以下分別敘述。

      在1624年荷蘭人抵台之前,臺灣西南海岸的原住民部落正處於彼此結盟、對抗的紛爭時期,而漢人海盜與日本商人則依違於其間。荷蘭人的到來為此地複雜的權力關係帶來了新的變數:正在與麻豆、目加溜灣兩社同盟對抗,而實力遠不及的新港社,在蕭壠社袖手旁觀的情形下,轉而求助於初來乍到的荷蘭人;荷蘭人的援助則支持著新港社免於毀滅(當時四大社的實力,可以能夠動員武裝的男子數量來衡量:麻豆社約3000人,蕭壠社約1000人,目加溜灣社約1000人,而新港社僅約400人)。而麻豆社、荷蘭雙方在不清楚對手的底細前,彼此保持表面的和平直到1629年。

         除了介入當地部落政治角力之外,另一項結構性因素更促使荷蘭與麻豆社之間產生直接的利益衝突:荷屬東印度公司的在臺經營方針,逐漸從獲利於轉口貿易,轉向為開發臺灣本土,招來漢人開墾,一舉解決糧食與勞動力缺乏的問題。然而這卻必須以侵犯原住民的土地為代價。1629年7月13日,荷蘭人打擊海盜的特遣隊遭麻豆社襲擊,52人(一說66人)陣亡,幾乎全軍覆沒;此舉正式宣告了雙方的敵對立場,也使荷蘭人決心報復。10月29日,荷蘭有效嚇阻了麻豆社、目加溜灣社可能針對熱蘭遮城的進一步攻勢;11月23日,荷方大舉報復目加溜灣社,麻豆社震懾之餘,主動回到談判桌上,簽定有效期限九個月的合約。


劫持荷蘭大員長官的朱印船船長濱田彌兵衛。

       荷方對此約並不滿意,惟由於實力不足,只能為進一步的軍事行動進行準備工作,探勘進軍路線和收集部落結盟現狀的相關情報。1633年5月14日,有情報傳來麻豆社長老大加蚋(Tacaran)將赴日的消息;這項消息對荷蘭人造成極大困擾,因為六年前(1627夏)的濱田彌兵衛事件,正是因為新港社長老迪卡 (Dijka)透過濱田的引介赴日,並以「高砂」的名義將主權獻給日本的幕府將軍。當時荷方指控日方將藉此規避付給荷蘭人的賦稅,最後導致濱田劫持荷蘭大員長官,日荷間貿易大受影響的結果。除了與結盟的可能之外,漢人海盜與麻豆社結合的傳言,也使得荷蘭人投鼠忌器;1634年4月間,遭鄭芝龍重創、以劉香為首的海盜勢力不滿於荷蘭人背棄他們並轉而聯合鄭氏,麾兵東下,侵襲及於熱蘭遮城。所幸傳言證實不確,然而也突顯出在多方勢力競爭下,荷蘭人擴張的不易。

       1634年8月後,形勢逐漸轉趨於對荷蘭人有利。除了與新港社不睦之外,同年8月間向來採騎牆姿態的蕭壠社與麻豆社間的關係日益惡化。而次年 (1635)5月,麻豆社大加蚋藉由將一種稱作pockon的器具置於Topangh(與新港社結盟的小部落),宣示將後者納入保護;此舉立即牽動新港社與荷蘭勢力的介入,而麻豆社則採取低姿態息事寧人,使得荷方隱隱能察覺其內部的隱憂。再加上同年9月,一場嚴重的天花襲擊麻豆社,使其損失了約莫二、三百名壯丁,遂使得荷蘭人逮到了用兵的時機。1635年11月23日,五百名荷蘭士兵與其新港社盟友,在幾乎沒有抵抗的情形下長驅直入,將整個麻豆社一把火燒成灰燼。28日,麻豆社兩名長老前來向荷方乞和,帶回了荷蘭人開出的條件。12月3日麻豆人奉上了還種在土裡的小檳榔數和小椰子樹,做為土地權利讓與東印度公司的象徵,麻豆社也自此被納入了荷蘭的統治體制下。

bob x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的原住民族屬於南島民族(Austronesian),族系多元而繁雜,被後來的漢族以不科學的分類法,區分為「高山番」和「平埔番」。不論是高山族還是平埔族,在居住於台灣的數萬年或數千年當中,向來都沒有使用文字,直到17世紀二○年代末期,平埔族當中居住在今天台南縣的部分西拉雅人,開始有了文字,這不能不說是原住民歷史上的一件大事。不過,這些文字,是入侵台灣的荷蘭人幫他們帶進來的。
1624年荷蘭人侵佔台灣後,傳教士也跟著來到。荷蘭人起初統治的範圍,以嘉南平原為主,該地居住的是平埔族當中的西拉雅族。除大員(今安平)之外,當時著名的幾個西拉雅族的社,有新港社(在今台南縣新市鄉)、麻豆社(今台南縣麻豆鎮)、蕭?社(在今台南縣佳里鎮)、目加溜灣社(在今台南縣安定鄉)、大目降社(在今台南縣新化鎮)等。這些西拉雅族的部落,成為最早與荷蘭統治當局發生關係、最早接觸基督教的原住民族。
1627年第一任的荷蘭牧師Georgius Candidius抵達台灣,先在新港社學習當地的語言(新港語),並以新港語在當地開始傳教(這種先尊重當地語言以便傳教的作風,與268年後,來到台灣的部分日本警察先學會閩南語以便管教台灣人,真有異曲同工之妙。相較於318年後來到台灣的中國國民政府,一到台灣不久就禁止台人使用自己的母語,簡直不能同日而語)。荷蘭傳教士用羅馬拼音文字(或稱拉丁字)寫成西拉雅族平埔語的《聖經》及多種宗教書籍如《祈禱文》、《十誡》等,包括Jac. Vertrecht的《Favtorlangh語基督教教材及說教書》、Daniel Gravius的《Sideia語馬太福音》,還有Gilbertus Harprt的《Favor-langh語辭典》等。到了1659年時,新港社住民已有83%信仰基督教,是當時諸平埔族部落中接受基督教最盛的一個社,這種羅馬拼音的西拉雅語文在新港社也最盛行,故稱此種文書為「新港文書」。這是原住民族歷史上首度出現的「我手寫我口」的文字。
平埔族人透過這些「教冊仔」,學會新港文,並開始運用到他們的日常生活。後來荷蘭人走了,較多的漢人來了,平埔族人與漢人之間有了土地買賣行為,平埔族人便以「新港文」來和漢人寫契約,漢人稱這種契約為「番仔契」。這類所謂「番仔契」,目前留存約有150件左右,是研究西拉雅族文化語言,及其與漢人關係極珍貴的史料(1933年5月,日本學者村上直次郎將蒐集到的101件「番仔契」輯成《新港文書》)。
目前被發現的「番仔契」,年代最晚者在1813(清嘉慶18)年,距離荷蘭人離開台灣已有150年。可見荷蘭人走後一個半世紀之間,新港文還行於台灣南部的西拉雅平埔族社會。19世紀初,平埔族人與漢人定契約,深恐漢人有詐,往往在土地契約上以拉丁字補充並列,以防被欺。1774年的《台灣府志》曾這樣記載著:「習紅毛字者曰『教冊』,用鵝毛管,削尖,注墨汁於筒,醮而橫書自左而右。登記符檄錢穀數目;暇則將鵝管插於頭上,或橫貯於腰帶間。」我們當可想像,當年這些西拉雅族的祖先們,頭上插著鵝毛管筆的灑脫景象,誰能笑他們沒有文士之風呢?然而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,西拉雅人在大漢沙文主義的文化霸權下,被漢化,被儒化,以致自己的語言與文字終告滅絕。從尊重多元文化價值的觀點來說,這種殘酷的事實,不也是台灣文化史上一件令人痛心疾首的文化浩劫嗎?
新港文(番仔契)

bob x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蕭壟社是西拉雅人在台南境內勢力龐大的一社,位處海邊,民風強悍。1636年為維持獨立性而與荷蘭人發生戰爭,清朝時也時常被徵調而四處征戰。但戰鬥只是平埔族的一部分,蕭壟社的歷史仍有她被人讚賞的一面。

  北頭洋是蕭壟社故地,有著豐富的史蹟傳說。荷蘭人初到蕭壟社驚豔於她的壯大,直呼蕭壟為城。他們亦深入蕭壟社社會,觀察平埔族的一景一物與風土民情等,詳為記載於〈蕭壟城記〉一文。這是我們今日瞭解荷治時期的蕭壟社最佳的第一手史料。

  過去清朝官員或文人到了台灣,總會留下一些他們觀察到的異文化諸特色,竹枝詞即是我們認識由異文化角度看平埔族最好的工具。一篇篇的竹枝詞或多或少留下漢民族的偏見,但也若干保留了平埔族民情可愛的一面,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一番。

西拉雅人

台灣的平埔族與高山族一樣,屬南島語族的一支,最早約在五、六千年前來到台灣。人類學家對於台灣平埔族的分類因定義不同,而有不同的族群。其中,分布在台南以南至屏東平原一帶,人數眾多、文化進步,且最早與荷蘭人接觸的,就屬西拉雅人了。

  由於西拉雅平埔族最早與外人接觸,遺留的史蹟與文物最多也最詳實,加上荷蘭文獻與清朝文人筆記等記載,豐富的史料成為今日研究台灣平埔族最佳的對象。

  西拉雅人概可分為「西拉雅本族」、「西拉雅支族─馬卡道」及「大武壟社群」。台南縣的西拉雅族群屬於本族的四大社─蕭壟社、麻豆社、新港社、目加溜灣社,及部份的大武壟社,其餘的西拉雅族群則分佈在高屏地區。

  甘治士在《台灣略說》中對西拉雅社群有這樣的描述:「它們有相同的風俗習慣及宗教,並且說相同的語言。……居民的身材,男人非常高大健壯,幾乎可以稱的上是巨人,在夏天時,他們幾乎赤裸而不覺得羞恥;女人們非常矮小而肥胖,除了每日兩次的溫水浴之外,她們因為害羞,所以穿了一些衣服。……整體來說,他們天性友善、忠誠並且親切,對待外人非常殷勤,用最好的食物和飲料招待他們。他們除了蕭壟社以外,皆不會竊取佔有他人財物。……他們待人誠信,寧可受苦也不會出賣朋友。他們有極好的記憶力,因此他們能輕易的了解或記憶事情。……他們的耕作,大部份由婦女來從事,既不用牲畜也不用犛,完全使用鶴嘴鋤來耕地。……雖然當地的土地肥沃,但他們只耕作足夠自己食用的食物」。由這段甘治士深入的觀察社群生活可知,西拉雅人是天生良善的民族。

  西拉雅社會中的尊卑是以年齡來決定的,而非一般的財富或階層權力大小。年長者有權叫年輕者做某些事情,年輕者不得拒絕。西拉雅婦女從事大部份的田間勞動及家務事,男性以十七歲到二十四歲,最富戰鬥力的年輕人從事狩獵和戰事,不做任何其它事情,而四十至六十歲的年紀較大者,大部份在田間建築小寮並且住在當中。村社中沒有王統治的制度,最高的權力機構是社民大會,乃全部落的人在公廨前的廣場洽商,解決事情。

  荷蘭人為了傳教事業的擴展而興建學校,期望透過學校教育,使西拉雅人自孩童起接受基督教的宗教教育,讓教會有永久穩固的基礎。1636526日,首間學校在新港社成立,約有70個男孩與60個女孩入學。繼新港社之後,附近的蕭壟、麻豆、目加溜灣、大目降社等地,也都陸續地建立學校。學校所收的學生多為10歲至13歲或年齡稍大的男孩童,此外也有女孩及女青年。使用的教材則為朝夕的祈禱文、主禱文、摩西十誡、飯前飯後之祈禱文、以及若干詩篇的篇章。荷蘭人教導西拉雅人用羅馬拼音書寫自己的文字,即所謂的「新港文書」。師資來源則由軍中兵士或原住民在學校中的優秀人士裏選派。除了年青人的教育外,成年人每週也要接受二次宗教教育,及學習讀和寫的課程。

  西拉雅人女性在婚姻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。當男性心怡某個對象時,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請他的母親、姐妹、堂姐妹或者任何其他女性的朋友到女方家裡,送禮物給他未來的妻子,並請求她的父親、母親或朋友准許讓這女性與他結婚。如果父母親或朋友覺得滿意這提議,禮物就留在女方家中,婚約就算敲定,省卻了不少漢人習俗的繁文縟節。土地是由妻子與她的姐妹們共同擁有,她們自耕自持,在同一間屋子裏共同生活,丈夫也遵守相同的規則,和他的同伴們擁有共同的田地。可能因為與妻子的姐妹們住在一起,夫婦很少見面。西拉雅習俗,婦女年齡未達3637歲是禁止懷孕的,因此,若懷孕則會被墮胎。

  西拉雅人長久以來受人注意,宗教信仰應是原因之一。阿立祖是族人的守護神,又稱阿日祖、阿立母、太祖等,屏東地區的族人多稱為老祖。部落中建有公廨供眾人膜拜,也有自家奉祀的阿立祖,多位於案桌旁、案桌下、屋後、屋前樹下蓋小祠。正統的阿立祖信仰沒有塑像,也不立神位,僅以象徵物代表,如祀壺、豬頭殼、將軍柱等。後來因受漢文化影響,塑神像的比例漸增。祭祀的時間也因地而異,佳里鎮北頭洋夜祭在三月廿九日,恆春半島多在正月十五,東山鄉東河村的夜祭在九月四日夜,大內鄉頭社村則在十月十四日夜。

  西拉雅人為求平安順利,將阿立祖分靈供個人私祀。有供奉在工作場所的,為求工作順利;也有供奉在汽車內的,為祈求平安;也有供奉在家中的,為求阿立祖守護全家大小。供奉在家中的阿立祖,因西拉雅人認為左側是大位,所以奉祀在神龕左側的角落或桌子下,因而阿立祖又有壁腳佛的稱呼。阿立祖有很多禁忌,例如不能在客廳說不敬的話,不能放屁。日治時期時,因日人實施客廳改正計畫,壁腳佛才被請走。

  祀壺是重視祖靈崇拜的西拉雅人最特殊及最具代表性的東西,國分直一教授在考察西拉雅各部落後,完成「壺を祀る村」一書,將西拉雅人住的地方稱做「祀壺村」,石萬壽教授稱這群拜瓶瓶罐罐的人為「祀壺民族」。祀壺就是祭祀壺甕,壺或甕的大小、造型、顏色不一,只要是開口縮小的壺體便可。祀壺內部都裝有清水,插上澤蘭葉、甘蔗葉。後來因受漢文化影響,開始在壺體上纏紅線,甚至全部裹緊紅布,上繡珠串,甚至掛著金牌。

  公廨裏壺甕數量各地不一,但還會有一個大型的祀壺,稱為「向缸」,這是阿立祖囚禁鬼魂的地方。壺中的清水稱為向水。每個部落在每年都會舉行開向禮,表示釋放壺中的向魂,再約一個月後,則舉行隆重的夜祭或嚎海。祭典結束之後另擇一日禁向,將向魂囚禁回壺中。

  說到這裏,或許不少人已將西拉雅人冠上拜壺的民族了。其實,壺只是一種外在的表徵物而已,信仰的真正核心價值乃在壺體內的向水。向水具祖靈神力,有治病、驅魔的功能,同時也是善靈、祖靈洗淨靈魂休憩之處。所以,西拉雅族人對著壺體膜拜,所崇信的是代表祖靈力量的水,而非像漢人把神明塑造出神體來膜拜。也因為如此,公廨內的壺甕沒有一定的型制或數量,若有破損,只要經阿立祖同意後即可更換,無損族人對阿立祖的崇敬。

  部落裏最重要的人物要屬「尪姨」了,她平時為人消災解厄,夜祭時,負責祭典事宜,工作從主持祭典、驅逐邪魔、消災治病、座向施法乃至問姻緣、卜事業等,還要負責公廨的整潔和祭典,可說相當繁重。尪姨的產生方式因時因地而異,有的從小訓練產生,有的則在老尪姨退休前,起乩指定而產生。也有人是為了謀生,自習巫術而成為尪姨的。

  近年來的平埔熱潮讓不少地方重新舉辦夜祭活動,而現存的平埔族祭典中,以東山鄉吉貝耍(農曆九月四日)及大內鄉頭社(農曆十月十四日)兩地的夜祭最具代表性。佳里鎮北頭洋夜祭(農曆三月廿九日)則在消失幾百年後, 由當時蘇煥智立委努力奔走籌劃下,在1999年恢復舉辦,成為當地的年度盛事。但,失去的記憶能否憑著參考鄰近部落的祭典內容而「恢復」?祭典的內容有多少本地的成分?是文化精神的復振抑或流於形式?這些問題不但外人要問,也是北頭洋族人心中的疑問。

 

 

公廨

bob xa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